【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chuàng)】去銀行取款卻發(fā)現沒帶銀行卡,怎么辦?“刷臉取款”就行了。如今,隨著智能銀行建設加快,人工智能技術在銀行業(yè)的應用愈發(fā)普及,生物識別技術更是扮演“主力”角色。
智能銀行日益普及 生物識別為取款安全“加保險”
金融領域對于新生事物總是很敏感,近年來金融科技發(fā)展也十分迅速。在人工智能技術加快普及的影響下,作為金融領域主要實體,銀行正在積極推進智能化、數字化進程,大力建設智能銀行、無人銀行,從而把握人工智能時代下的轉型升級時機,獲得進一步發(fā)展。
如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銀行業(yè)的應用愈發(fā)廣泛。無論是客服機器人、導引機器人、智能柜員機等智能設備,還是生物識別、深度學習等技術,都成為了智能銀行一部分。在辦理存取款或理財業(yè)務等諸多環(huán)節(jié)中,人工智能的存在感越來越強。
毫無疑問,人工智能是推動科技革命與產業(yè)變革的關鍵驅動力,且正在對人類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生活方式產生顯著影響。金融領域、銀行業(yè)并不是人工智能的,交通、教育、醫(yī)療等各個行業(yè)都已經成為人工智能的重要商用場景。
智能終端承載銀行“智能夢”
說到人們與銀行之間的聯系,為頻繁、密切的無非就是存取款了。以往,人們存錢、取錢基本上都是通過人工柜臺、ATM機進行操作,而現在許多銀行都開始部署智能終端,來打造無人化、智能化的服務模式。
在我國一些實現了智能化升級的銀行內,各類機器人、VTM機、智能柜員機等都成了標配。不管是業(yè)務咨詢,還是各種現金及非現金業(yè)務,大多數都能通過智能終端來完成。而這些智能終端中,應用為普遍的就是生物識別技術了。
眾所周知,涉及到金融領域,安全一直是頭等大事。在因此,銀行辦理各種業(yè)務,自然也要以安全為先。生物識別技術主要包括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細分領域,可利用人體獨特的生物特征和行為特征辨別身份信息。
目前,智能銀行中已經開始加快推廣人臉識別技術,并且正嘗試進一步應用語音識別、虹膜識別、指靜脈識別等其他生物識別技術。不僅如此,有些智能機器人、智能柜員機、VTM等智能設備中,還整合應用了VR、AR等技術,科技含量更為充足。
智能銀行的發(fā)展,以及生物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在銀行的應用,一方面提高了客戶的時間利用效率,使得客戶能夠獲得更好的服務體驗;另一方面也提高了銀行的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并降低了各項成本投入,可謂是一舉多得。
生物識別技術保障取款安全
相對于存款,取款面臨的安全風險要更大一些。目前,在很多地方,銀行的傳統(tǒng)ATM機都開始支持“刷臉取款”,也就是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辨別用戶身份,從而替代身份證、銀行卡的使用,讓取款更加便利。
“刷臉取款”既能減少用戶攜帶、使用銀行卡帶來的丟失、被復制、被盜用等風險,以及銀行卡被吞引發(fā)的麻煩,又能提高取款的安全性,防止密碼被竊取或者遺忘。當然,人臉識別技術在安全方面也并非萬無一失,因此多數銀行對于“刷臉取款”的金額都有所限制。
為了彌補人臉識別技術的缺陷,避免出現相貌相似被冒領以及長相發(fā)生變化不能進行取款操作等現象,許多銀行開始積極推動其他生物識別技術與人臉識別的搭配使用,例如虹膜識別、指靜脈識別等。同時,融合應用活體檢測技術也是一個重要發(fā)展方向。
虹膜識別與人臉識別相比,穩(wěn)定性、性更高,基本上不會受到外界因素以及自身年齡變化的影響,準確率、安全度十分可靠。相比于虹膜識別,指靜脈識別則更具體驗優(yōu)勢,無需用戶眼睛貼近設備,使用更為便捷。
未來,隨著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虹膜識別、指靜脈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發(fā)展愈發(fā)成熟,將有望在保障金融安全、推進銀行智能化發(fā)展等方面起到更大作用。不只是生物識別,智能銀行的快速普及也將為其他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開啟一片廣闊天地,銀行等金融領域將成為人工智能商業(yè)化的重要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