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本站原創(chuàng)】歷史文物是一個國家為珍貴的文化財富。保護與傳播文物,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而人工智能、大數據、虛擬現實等技術作為時下潮流,是當今科技發(fā)展的一個重要趨勢。那么,當智能科技遇上文物,歷史與現實交織,傳統(tǒng)與潮流碰撞,又將會對傳統(tǒng)文物保護、傳統(tǒng)文化傳播帶來哪些新的可能和想象呢?今天,小編就帶你細數文物保護與傳播中的那些智能“黑科技”!
漫談文物保護與傳播中的智能“黑科技”
一、文物保護與修復領域
1、機器人:
當我們游覽歷史遺跡或者參觀博物館的時候,經常會看到精美貴重的藏品上被刻著各種文字,或者表面被觸摸得锃光瓦亮、新舊不一。目前,普通地對文物加裝警戒線和玻璃罩,已經無法防備素質低下的人趁虛而入。在諸如蔣介石靈柩遭惡意破壞等事件發(fā)生之后,人們就開始關注運用機器人保護文物的可能性,24小時無休巡邏加360°無死角監(jiān)控,智能機器人無疑是保護文物的一大幫手。
2、無人機:
在一些大型遺址保護中,無人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利用無人機進行高空航拍,再通過軟件計算可以得到遺址保護區(qū)域的大比例圖像。這樣可以很容易地在圖上進行遺址保護區(qū)和建筑控制地帶等的規(guī)劃,為大遺址保護提供便利的條件。據了解,在山東龍興寺的遺址保護規(guī)劃中就運用到了這一技術。
3、3D掃描和打印:
通過3D掃描和打印技術,使得古人的容貌復原成為了可能。利用激光掃描古人頭骨,然后進行3D建模,可以輕松復原出古人生前容貌,再將模型3D打印出來,人們就可以直觀的觀賞到古人生前的具體容貌,這個過程極為也較為。去年,視覺科學工作室和俄羅斯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就曾憑借這一技術,成功復原出了兩個3萬多年前的桑吉爾人兄妹的容貌。
4、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技術通常運用在文物的管理和保護方面,國內很多博物館都有使用這一技術。這個過程就像給每一件文物都辦了一個身份證。管理人員賦予每一件館藏文物一個的22位數字編碼,以及文物定名、年代、類別、質地、尺寸、數量、完殘程度等一系列信息,同時配上相應的文物照片,再將這些數據采集建立數據庫,就可以對文物的移動和管理做到了如指掌。
5、AI算法識別:
AI算法識別技術主要用于古籍文字的識辨和修復方面。在中國對西夏文的考古研究中,就多虧了AI算法識別技術。90年代,中日俄各國都對西夏文的研究感興趣并取得相應進展,但是只有中國利用彈性網絡、神經網絡、AI算法以及深度學習等技術完成了對西夏文的識別研究工作。
6、測控系統(tǒng):
測控系統(tǒng)多用于文物保護所需環(huán)境的調節(jié)上。利用精密空調和高精度無線傳感檢測器等設備,對博物館庫房和展柜內溫濕度進行測控,使各項參數達到文物保存所需環(huán)境要求,實現真正的“測控合一”。
二、文物展示和傳播領域
1、數字技術:
利用現代數字技術將藏品搬上網,就可以把沉睡在庫房中的文物“喚醒”。不少藏品由于部分原因無法對外公開展覽,就可以運用這個技術進行網上展出,如去年春晚上剛剛回歸的國寶《絲路山水地圖》,如今就可以輕松的在網上進行欣賞。騰訊還曾推出過一種名為TSR的超分辨率技術,通過AI識別和還原,你甚至都無需下載原圖就能在網上欣賞到藏品的高清圖片。
2、虛擬展廳:
針對一些特殊情況,比如年代久遠的宋畫、絲綢等優(yōu)級文物暴露在空氣中容易受損傷,部分展覽因為場地限制不能辦實體展等,虛擬展廳提供了傳播的有一種可能。方法很簡單,只要市民家里有高清機頂盒,遙控器調到相應的博物館自有頻道,就可以足不出戶欣賞“永不落幕的展覽”。
3、VR技術:
VR技術可以說是幫助文物傳播的一大利好。有了VR技術之后,就可以將敦煌、長城、故宮等文物景點做成導覽,這樣人們就可以做到足不出戶只需借助VR眼鏡和導覽,就能鮮活的游覽這些景點。此外,對于《清明上河圖》這樣的古畫來說,VR技術提供了另外一種欣賞方式,將傳統(tǒng)的平面欣賞方式擴展到三維立體欣賞,將人們置身于名畫當中,傳播效果和趣味性都能獲得大幅提升。
三、結語
在文物的保護和傳播上,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手段外,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如將文博元素提取出來進行創(chuàng)作,既可以與動漫、影視進行融合傳播,也可以做成各種社交媒體上使用的“表情包”,都能夠起到推動傳統(tǒng)文化內容走近當代受眾的作用。不管你采用什么方法,都離不開智能“黑科技”的助力!
如今,科技對于文物保護和傳播的作用我們已經有目共睹,但是由于種種限制,科技在文物挖掘領域的應用幾乎沒有,希望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fā)展,智能“黑科技”能終出現在文物從挖掘到保護再到傳播的各個方面!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