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網訊 曾幾何時,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等技術還只是存在于科幻作品中,可望而不可及。如今,VR/AR技術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已經展開商用部署,各式VR/AR設備相繼面世,并取得了一些消費者的認可。雖然VR/AR產業(yè)的整體進步面臨不少挑戰(zhàn),但是依舊吸引了不少科技企業(yè)的關注和投入。
截至目前,谷歌、蘋果、臉書、華為等一眾科技巨頭都在VR/AR領域有所布局,并致力于開發(fā)更加成熟的VR/AR設備。相對而言,智能眼鏡是VR/AR技術較為合適、更受青睞的商業(yè)化場景之一,各大主要玩家也陸續(xù)在智能眼鏡研發(fā)、生產上展開后續(xù)動作。

近日,臉書就宣布將和雷朋眼鏡制造商EssilorLuxottica 合作,于2021年發(fā)布首款智能眼鏡。臉書CEO扎克伯格表示,這款智能眼鏡將是該公司邁向AR眼鏡之路的重要一步,“我還不能詳細介紹這款產品的全部細節(jié),但它的外觀很好看”。可以看出,在智能眼鏡及VR/AR設備賽道上,臉書正加快自己的步伐。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AR眼鏡這一類的產品將很快迎來大規(guī)模普及呢?恐怕短時間內還難以實現(xiàn)。據(jù)臉書首席科學家邁克爾·阿布拉什表示,面向消費者的AR眼鏡預計還需要5至10年的時間才能實現(xiàn)規(guī)?;N售。為什么還要等這么久的時間呢?
一定時間內仍需依賴手機
近年來,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通信技術的發(fā)展,智慧生活、智慧生產、智慧服務等加快落地,無路是智能家居產品還是智能可穿戴設備等都更多的出現(xiàn)在人們身邊。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大部分的智能硬件、智能設備依然依賴于通過手機來進行連接、設定、交互等操作,智能眼鏡也是如此。
目前的智能眼鏡產品為了保持輕量化、小型化,并沒有一般的智能頭盔那樣的體積,這使得很多的功能和組件不能全部整合到眼鏡當中,如一些音頻、視頻互動功能。此外,考慮到智能眼鏡運行時的電池消耗和熱量問題等,許多的功能操作也不得不轉移到手機設備上來進行。
因此,在解決相關的互動、電池等技術問題以及進一步提升智能化水平之前,真正的AR眼鏡產品還需要經歷長期的研發(fā)與測試,才有望彌補現(xiàn)在的短板,逐步走向消費者市場,并切實獲得用戶的認可。鑒于以AR眼鏡為代表的智能眼鏡領域前景廣闊,一旦成功普及,將會打開一片巨大的新藍海。
科技巨頭之爭的“勝負手”
當前,智能手機領域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在市場上,都已經陷入了一定的瓶頸。一方面是很難有技術性的創(chuàng)新突破,另一方面則受困于市場飽和、增長乏力。因而,不少企業(yè)都開始尋找新的突破口,例如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
有許多業(yè)內人士認為,智能眼鏡也有望成為智能手機未來的“繼承者”,完全取代現(xiàn)有智能手機的主要功能。這一觀點顯然已經贏得了廣泛的支持,圍繞智能眼鏡的研發(fā)與商用,蘋果、谷歌、亞馬遜和臉書等眾多科技巨頭產開了激烈競爭。
此前,蘋果曾發(fā)布消息稱,計劃在2022年推出AR頭盔,在2023年推出智能眼鏡。近期,蘋果還收購AR技術初創(chuàng)公司Spaces,業(yè)內普遍認為這是為了開發(fā)智能眼鏡做準備。而亞馬遜則早在2019年的秋季硬件發(fā)布會上,就發(fā)布了包括智能眼鏡在內的15款智能硬件新品,野心不可謂不大。
從應用角度來看,一旦AR眼鏡等智能眼鏡產品能夠解決現(xiàn)有的一些不足,提升用戶的互動體驗和操作體驗,那么或許將會成為未來人們觀察、互動的主要方式,其他的技術和設備都將逐步被整合到智能眼鏡當中,取代智能手機也就變成了現(xiàn)實。當然,要想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仍然需要克服很多挑戰(zhàn),也需要時間的積淀。因此,5至10年的“準備期”其實不算漫長。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shù)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lián)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lián)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