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智能制造網 智造快訊】隨著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以及機器人的廣泛應用,人類不免開始擔憂將會丟失就業(yè)機會。實際上,人工智能雖然會取代一部分崗位,但是同時也會帶來許多新的工作。而且,很長一段時間里,人類與人工智能的組合將是更具價值的。
人工智能真的只會“搶飯碗”?人類其實有機會逆襲
無人商店、無人駕駛、AI“詩人”……近些年來,哪些存在于科幻或者想象中的未來科技正逐漸走向現(xiàn)實,褪去神秘色彩。人工智能爆發(fā)給社會發(fā)展提供了新的動能,但是也引發(fā)了一場關于“飯碗”的深入思考。
人工智能花式“搶飯碗”
曾幾何時,程序員勤勤懇懇地編寫代碼,指揮機器做事。而人工智能的火熱發(fā)展,則讓具有深度學習程序的機器人,可以模仿人類感知世界的方式,不斷獲取經驗和知識,去代替人類完成許多工作。
日本媒體曾報道了一則消息,該國一家名叫富國互助人壽保險公司的企業(yè)一口氣炒了34名員工的魷魚,取而代之的,是采用人工智能系統(tǒng)來計算保險費用的支付。該公司測算后估計,這項措施有望一年節(jié)省大約1.4億日元的工資成本,而工作效率則提升了30%。
更糟的是,被人工智能威脅的崗位,已經不僅局限于被認為知識密度較低的藍領階級工作,就連需要高學歷的工作也有不少面臨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風險。在日本,收入水平高的職業(yè)律師與代書行業(yè),因為法律文件有太多固定格式,對人類或許如天書,對人工智能來說卻輕而易舉。
人工智能帶來“新飯碗”
國外調研機構Gartner表示,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加速應用,到2020年將有180萬個工作崗位被淘汰,但屆時將創(chuàng)造230萬個就業(yè)崗位。專家也認為,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本身會帶來“新飯碗”,而相對于“轉行”,更多人需要考慮的可能是“轉型”,適應未來的發(fā)展需要。
北歐銀行部門負責人對此表示了贊同,“按照銀行業(yè)的發(fā)展趨勢,某些工作崗位會增加,比如人工智能程序開發(fā)和管理。我們3年前還沒有這種崗位,現(xiàn)在有了。未來我們的員工不再需要處理繁雜數(shù)據(jù)等,而是要教會機器人做這些事。”
很顯然,許多工作的生產率將因人工智能技術而獲得提高,數(shù)以百萬計的中層和低級職位將被取代,但同時也將會創(chuàng)造數(shù)以百萬計的高技能、管理崗位甚至初級技能崗位。
人工智能已經被應用到高度可重復的任務中,在這些任務中可以對大量的觀察和決策進行分析。然而,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非日常工作更有可能幫助人類,而非取而代之。人類或許將和人工智能成為很好的合作伙伴,來實現(xiàn)工作效率與價值的大化。
人類也有“逆襲”的機會
早在人工智能概念爆發(fā)之前,受“機器換人”風潮的影響,許多工業(yè)機器人就已經開始在制造工廠廣泛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升級,更是讓機器人更多地走進工廠,同時也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
很多人都在擔憂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以及機器人的應用會讓自己失去工作,但是在目前來說,人類并非已經沒有價值,仍然具備“逆襲”的可能,或者說是仍然有著自己的優(yōu)勢所在。
前不久,據(jù)媒體報道,科技狂人“埃隆·馬斯克”為了完成特斯拉Model 3的生產目標,選擇了讓生產的“后一英里”完全自動化,但近他卻認為"特斯拉過度的自動化是個錯誤”,而“人類被低估”。
馬斯克決定在Model 3工廠啟用人類員工,替換掉了被認為是世界上先進的制造生產線。他在推特上表示,“是的,特斯拉的過度自動化是一個錯誤,再準確的說,這是我的錯誤,人類被低估了。”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站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能制造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站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能制造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站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站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能制造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平臺或個人從本站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智能制造網”,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鑒于本站稿件來源廣泛、數(shù)量較多,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站聯(lián)系并提供相關證明材料:聯(lián)系電話:0571-89719789;郵箱:127114196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