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許多號稱運動當頭的家轎都舍棄了多連桿后懸架的設定,取而代之的是扭力梁非獨立懸架。例如車型速騰在2012年換代之時就將后懸架改為扭力梁非獨立懸架,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議論紛紛,然后速騰后懸架斷裂事件之后,在迫于壓力形勢下,又悄然更換為多連桿獨立懸架,這一前一后的改變,引起消費者的諸多猜測。那么,這兩種懸架到底有啥區(qū)別?除了物理結構不同,對車輛的行駛品質、空間設定有多大的影響?扭力梁能否擔起多連桿的重任?下面,就讓本文為你一一道來:
扭力梁與多連桿各自的物理結構區(qū)別
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是通過一段貫穿左右的扭轉梁來進行車輪定位的,扭力梁的橫梁和車輪懸掛是一體式的,當一側車輪受力時,因為是剛性連接,所以另一側車輪也會受到一定影響,整個車身振動或傾斜會較為明顯。但是這種懸掛方式可以極大地節(jié)省占用空間,結構簡單,耐久性強。在目前緊湊級家轎中,90%以上的車型均采用該懸掛方式。
而多連桿獨立懸掛則是通過一系列連桿將車輪與車身相連,多為四連桿或者五連桿懸掛,與扭力梁不同,多連桿后懸掛連接的兩個車輪都是各自獨立的,一側車輪的起伏、振動,并不會引起另一側車輪的運動變化,相對會使車身更穩(wěn)定、底盤極限更高,乘坐的感覺就會更加舒適。此外,多連桿懸掛還可以改變運動時的前束角,彎道的適應性會更強,也能夠增加車身的操控性。但該種后懸架占用懸架空間較多,會影響后排空間的設計。
各自的優(yōu)缺點
扭力梁也能很運動?
雖然從上述介紹中可以看出,扭力梁式非獨立后懸架存在著客觀的一些不足,但是也并不意味著它與轎車的運動性毫無關聯(lián)。擅長操控感的法系車大多采用的是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法國人把這種懸架調校到*,玩的不亦樂乎,甚至在車型DS5上,他們都仍然堅持了扭力梁后懸架,讓人十分佩服。
多連桿就一定會很舒適、很運動?
行車的品質并不是由懸掛配件*決定的,但是因為各廠商調教實力不同,在實車的表現(xiàn)上也出現(xiàn)了較大的差異。
為什么大多數(shù)家轎都選擇扭力梁?
其實,原因很簡單:其一,扭力梁未必不能同時提供舒適度和操控性,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大多數(shù)的使用場合都在市區(qū)或者平整的高速上,這個時候對于扭力梁的缺點基本上顯現(xiàn)不出來,而多連桿式獨立懸掛也未必能夠顯示出這種差異。換句人話,非專業(yè)車手的你基本上體會不出來。
其二,各廠商已經(jīng)通過嫻熟高超的調教功力,與底盤其它部件配合,使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掛呈現(xiàn)出較高水平的駕乘感受。
其三,扭力梁的結構容易節(jié)省出較大的空間,從而為家轎的空間zui大化設計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zui后,廠商也是商人,追求利益zui大化是商人的本性,相比多連桿獨立懸架,非獨立懸架的另一個好處是造價低,大概一臺車至少能降低上千元的制造成本。
小結:
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和多連桿獨立懸架,這兩種懸架模式的差異并不像許多車友想象的那么夸張,反而從上述討論中,可以看出凡是并沒有。顯然,廠商對這些懸掛系統(tǒng)的調教方向和水平才是我們zui關心的重點,所謂“拿得一手好材料,也并不一定能做出一桌好菜”,講的就是這種情況。